4月17日将迎来党领导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70年纪念日。你知道吗?在四川成都,有一个叫黄田坝的地方,1958年,国营132厂在这里正式破土动工,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航空人开始筑起他们梦想的雏形。谁也不曾想到当年祖国大西南的一片荒地,如今成为了举世瞩目的航空城,一架架战机从这里翱翔蓝天。
初创维艰,虽然面临基础设施薄弱和专业人员匮乏等极度艰苦的环境,但航空人毅然决定边基建、边试制、边生产,开始了歼5甲的测绘仿制。1964年的冬天,黄田坝迎来双喜临门:132厂仿制的第一款战斗机歼5甲首飞成功、工厂通过验收正式建成。
(歼5甲)
时隔两年,承载着共和国无数飞行的梦想,由歼5甲改型的歼教5试飞定型。对于许许多多的飞行人员来说,歼教5就是他们成长为空中卫士的云梯,是他们的战友,更是他们的兄弟。
为适应部队作战需要,马不停蹄,改进试制歼7飞机的“战役”于1968年8月正式打响。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航空工业确定了引进和出口并举的战略决策。1979年,132厂开始以成都飞机公司的名称对外开放,一步步开创出军机外贸出口的新局面,以歼7M、歼7P为代表外贸机开始享誉世界。歼7系列飞机不断创新改型,持续为部队增加着新战力,更为我国航空工业的跨代发展积蓄了宝贵力量。
1998年3月23日,温江机场,绿草环绕的跑道上,歼10战机在众人的欢呼、拥抱和掌声中平稳落下,20载艰辛铸剑路,多少人在那一刻老泪纵横。这是平凡的一天,却在航空史上绘就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歼7E,张小洪 摄)
歼10飞机的研制成功实现了我国航空武器装备水平、航空技术水平和航空人才队伍的巨大跨越,更为武器装备的后续发展奠定了人才、技术基础。
为了有效支撑国防和军队建设,当中国的第三代战斗机研制尚处在攻坚之时,航空工业就在“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方针指导下,思考、研究如何发展中国的第四代战斗机。伴随着技术储备日益成熟,中国四代机研制正式立项,命名为歼20飞机。
(歼10首飞,李勇 摄)
为了加快试制进度,工艺设计与产品设计并行展开,数模发出后仅7天,研制团队开始了第一个零件制造,随后验证机机体结构全面转入试制阶段。但大比例的新型材料、大尺寸的结构零件、隐身特性的加工要求给歼20飞机的研制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挑战。针对歼20验证机全数字化设计的特点,航空人不断创新进取、历练本领,研制全线先后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关键零件试制一次成功,大部件对合一次成功,发动机启封开车一次成功。
2011年1月11日,一架黑色涂装、外形科幻的战斗机正静静地停在起飞线上。不远处的观礼席以及周围站满了人群。伴随着项目行政总指挥首飞指令的下达,瞬间,发动机发出了巨大的轰鸣声,飞机拖着长长的尾焰,呼啸着从现场的无数双眼睛前滑过。加速,再加速,一眨眼的功夫,它便如一道闪电,带着呼啸,腾空而起,直插云霄。转弯,低空通场,再次转弯,低空通场……在机场跑道上方,飞机犹如一个凯旋归来、威武霸气的战士,安全着陆。这一天,中国航空工业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中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代机歼20飞机首飞成功!
(歼20,王子丹 摄)
十年来,从首飞到首次公开亮相珠海航展,从亮剑朱日和到装备作战部队,从形成战斗力到飞过天安门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歼20飞机以大国重器的姿态,以逐梦蓝天的雄姿,诠释着航空人“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初心和使命。突破研发理念、跨越研制能力、创新研制手段,歼20飞机研制成功和装备部队,实现了“打造跨代新机、引领技术发展、创新研发体系、建设卓越团队” 的工程目标,实现了我国航空工业研制能力和航空武器装备建设从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十年砥砺,十年进取,航空人一次次把新的奋斗书写在共和国的旗帜上。